如何识别哪些场景可以用AI来帮我做?
近年来,随着人工智能(AI)技术的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利用AI提升工作效率。然而,很多人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困惑:“我的哪些工作场景可以让AI帮助我?” 或者 “我知道有些场景可以用AI提效,但具体流程该怎么梳理?”
在这篇博客中,我们将一步步解答这些问题,并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,教你如何从零开始开发一个AI智能体,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AI应用场景。
一、需求分析:找到适合AI提效的场景
1.1 记录日常工作流水账
要识别适合AI提效的工作场景,首先需要对日常工作内容进行详细记录。这里的关键是:越详细越好!
假设我们有一位企业营销部的自媒体编辑小丽,她的任务是每天发布内容、寻找素材、与团队开会讨论问题等。为了找到适合AI提效的场景,我们可以让小丽把一天的工作内容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下来。例如:
- 上班后查看近期发布内容的浏览情况(阅读量、点赞量等)。
- 浏览特定网站寻找素材(列出具体的网站和内容类型)。
- 开会讨论选题方向(列举常见问题类型及例子)。
- 总结当天工作并规划第二天的任务。
如果你是公司老板,可以让同一岗位的多位员工分别记录流水账,然后合并整理,提炼出该岗位的所有工作内容。
1.2 借助AI工具分析场景
当流水账整理完毕后,可以借助AI工具(如DeepThink 21)来分析哪些工作场景可以通过AI提效。以下是具体步骤:
- 将流水账内容和提示词输入到AI工具中。
- AI会根据输入的内容,规划出可能的AI提效场景。
需要注意的是,AI给出的建议只是参考,最终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筛选出可落地的场景。
二、场景细化:梳理具体流程
一旦找到了适合AI提效的场景,下一步就是将这些场景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流程。以下是一个示例:
场景:素材收集
假设小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每天从多个网站收集素材,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个场景的操作步骤:
- 打开目标网站,查找相关文章。
- 阅读文章内容,判断是否符合需求。
- 将优质文章的标题、链接和摘要保存到飞书表格中。
同样地,可以将这些步骤描述为流水账形式,并再次借助AI工具生成更详细的流程。
流程拆解:绘制业务流程图
在梳理完具体流程后,下一步是将其绘制成业务流程图。流程图的核心是用图形和箭头清晰展示每个环节的顺序和逻辑关系。例如:
- 第一步:抓取文章内容。
- 第二步:提取标题和正文。
- 第三步:使用大模型生成文章总结和标签。
- 第四步:将数据保存到飞书多维表格中。
绘制流程图不仅有助于理解整个流程,还能为后续开发AI智能体提供清晰的指导。
三、开发AI智能体:从流程到落地
3.1 选择开发平台
为了方便演示,我们选择百炼作为开发平台。在这个平台上,可以根据工作流逐步搭建AI智能体。
工作流搭建
- 创建空白工作流 :在平台资源库中新建一个工作流,填写名称和描述。
- 添加节点 :根据流程图,在工作流中依次添加各个节点。例如:
- 节点1:抓取文章内容(调用网页抓取插件)。
- 节点2:生成文章总结和标签(调用大模型)。
- 节点3:保存数据到飞书表格(调用飞书插件)。
- 连接节点 :确保每个节点之间有明确的数据传递关系。
智能体搭建
- 定义智能体角色 :设置智能体的角色、技能和回复逻辑。例如,告诉智能体它负责处理文章素材收集任务。
- 绑定工作流 :将之前创建的工作流嵌入到智能体中。
- 测试智能体 :与智能体进行对话测试,验证其是否能够正确执行任务。
3.2 发布智能体
完成测试后,可以点击发布按钮,将智能体部署到指定平台(如企业内部系统或第三方应用)。发布时,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相关信息。
四、注意事项与思考
- AI辅助而非替代
- 在现阶段,AI的主要作用是辅助人类工作,而不是完全替代。因此,我们在设计AI智能体时,应注重人机协作,避免过度依赖AI。
- 流程拆解思维能力
- 学会将复杂的工作场景拆解为简单、可执行的步骤,这是开发AI智能体的核心能力。通过不断练习绘制流程图,可以逐渐培养这种思维能力。
- 灵活调整工具与模型
- 不同的场景可能需要调用不同的大模型或工具。例如,对于长篇文章的处理,可以选择支持分段处理的模型;对于外部系统对接,则需要使用相应的API工具。
五、总结
通过以上步骤,我们不仅可以识别出哪些工作场景适合用AI提效,还能学会如何将这些场景转化为具体的AI解决方案。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,都可以从日常工作中挖掘出无数机会,让AI成为你的得力助手。
如果你也想尝试开发自己的AI智能体,不妨按照本文的方法,从需求分析到流程拆解,再到智能体搭建,一步步实践起来吧!